查看原文
其他

李延保:从百年中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山大学
2024-12-04

SYSU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

中山大学百年发展历程

凝结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心血与智慧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篇

由中山大学党委原书记李延保教授

撰写的文章

《从百年中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起回顾历史、引发思考


从百年中大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李延保













(一)

  中山大学今年将迎来100年华诞,每一个中大人都感到自豪和骄傲。中大的百年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虽然,中国大学教育源远流长,但这和近现代大学的概念相距甚远。中国官方认定的第一所近现代大学是1895年成立的北洋公学(现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而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是第一所近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指出:今日中国大学教育,溯其渊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中国近现代大学自诞生起就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痛定思痛,由光绪皇帝亲自批准按西方大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成立北洋公学,目的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人才。随后,一批早期成立的大学无一不是伴随着“教育救国”、“科学兴国”、“实业强国”等使命的家国情怀。严复提出“西学救亡”论。京师大学堂对学生的训词是“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清华大学章程中明确“以培植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1924年孙中山先生先后创办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勉励学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

  因此,中山大学和中国近现代大学一样自诞生起就赋予了“爱国为民、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

广州校区南校园孙中山纪念馆


(二)

  由于中国近现代大学起步晚,先天发育不足,因此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重视吸纳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

  中山大学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就有31名是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目的是“讨究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办学伊始就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并向海内外招聘教师。1927年全校在册教师172人,其中海外归来的有97人,占56.7%,如傅斯年、许德珩等就是从海外学成后直接应聘来校任教的。

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点击查看中大与法国的不解之缘


  早期回国的学者主要工作是把西方大学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引进中国。如中山大学数学系创始人姜立夫,1920年从哈佛回国后,把现代数学内容与分支一门一门陆续介绍到国内,并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数学词汇汇编。


(三)

  百年中大的发展史始终和国家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大是孙中山创建的,但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史料显示,早期全国57名共产党人中就有18位先后到中大及其前身院校开展过革命活动。而且,建校后在我国民主革命25年历史中,中山大学始终是党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基地,拥有“小解放区”的称号,虽然校园曾三次被国民党军警包围,但没有出过一个叛徒。在师生中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已知姓名的就有105人之多。解放前夕,大批中大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组织下离开广州参加湘粤赣纵队为两广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学校文明路校本部鸟瞰图。大革命时期,学校的礼堂、操场等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发生场域,见证了各种革命活动的酝酿与发生。点击链接查看更多中大人的革命故事


  由于中大的历史地位,在中大发展历史上有过多次辉煌。

  1935年和北大、清华一起由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府之一。到1949年,中大教职工总数为1297人,其中正教授287人,拥有理、工、文、法、医、农、师七个学院,33个学系和14个研究所,位列国内高校前列,校园面积一万多亩,图书馆藏书量也居全国高校第三。

  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造旧大学的需要,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一批和工业部门对口的专业院校,并撤并了一批私立大学及教会背景的学校。中山大学院系专业也作了极大的调整并和岭南大学相关专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

  其后几十年间,中山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理学科人才。


(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规模、内涵及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大也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难以忘怀的历史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出国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先后回国担任了高校领导职务。他们在留学中亲身体验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世界先进教育,特别是和世界著名大学之间的巨大落差。西方大学历经千年发展成现代大学。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和科研,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

  我国大学基本上是教学型大学,教师多是本科毕业留校的,教师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据统计,1997年我国高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为6759篇,而哈佛大学当年就有8432篇,当时我国1038所高校中仅有334所写有SCI文章,其中102所仅有一篇。改革开放初,中国高校学历国外是不承认的。当年,北大的一位老师移民香港后还必须在香港再读一个文凭才能求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由于学科结构单一,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当年教育部直属“四大重点工学院”(南工、华工、华中及大连工学院),邵逸夫基金布点时声明,若不改为大学邵氏基金将不予支持。于是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在韦钰校长坚持下更名为东南大学。

  原来培养的是专业对口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淡化计划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自主择业的人才,学校专业结构必须调整、拓宽。工科院校要办文、理科专业,综合性院校也要办工科、医科及应用学科,这些都是学校发展的需求,但确实是中国高校当年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是,原有大学办学条件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拓展。即便是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整个校区都只有200多亩地,中山大学是有1700多亩,但容纳5000多学生也已人满为患。学校教学、科研设施陈旧,东南大学是接受首批优秀评估的重点大学,许多教学设施是上世纪30年代老中央大学留下的古董。原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教育部有一位领导去看了中山医的校园及办学条件,讲了一句“惨不忍睹”。在首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卫生部推荐上海一医作为试点,虽然医疗科教水平很高,但因办学条件太差而未能通过。当时高校办学经费仅能维持发放工资,还要随时防止资金链的断裂。东南大学作为重点工科大学,条件应该算较好的,1998年学校预算近3亿元,但已欠内债和外债近1.2亿元。学校财务长期在高额负债下运行,大量占用学校代管经费。如果合计报表,用国家拨款去冲抵内部债务,学校已经是身无分文、资不抵债,而只能借用科研经费留存和各单位包干结余的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地方大学就更惨了,有的学校全年基建经费拨款只够盖一间厕所。

  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碰到四大瓶颈问题:

  一是,办学层次不高,缺乏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西方大学历经千年发展成现代大学。其中,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大学要实行“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洪堡理念是西方大学从中古世纪大学发展到现代大学的分水岭。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规模是办成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

  二是,学校学科结构单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也制约了大学学科建设和科技能力。

  三是,学校办学空间不足,教学、科研设施陈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四是,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吃饭财政,捉襟见肘。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正是突破了这四重障碍,其中包含了国家的主导,地方的配合,学校的努力及历史的机遇。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中山大学正是抓住国家和地方提供的机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百年中大发展的鼎盛时期。

  首先,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山大学是第一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学校。在90年代初,国家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大学”,即“211工程”,中大也位列其中。“211工程”一期投入虽然有限,除北大、清华三年投入1.8亿外,中山大学只获得省部共建经费6000万,但这是第一次获得的用于学科建设的经费。过去即使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也得不到经费的支持。进入“211工程”要求学校制定规划,并要通过教育部专家预审。我负责东南大学“211工程”且参加了北大、清华、复旦等校的预审工作。当时规划中必须阐明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及重点建设学科资金使用建设规划。当时有的学校在规划中把目标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被时任国家教委有关领导批评说,投入这么一点钱,三年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简直是贻笑大方,“谁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不去进行预审”。但规划的发展目标总要有些前瞻性,于是参照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对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办法,“研究型大学”被纳入“211工程”建设学校的发展目标。

  中山大学作为“211工程”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研究型”大学,其内涵是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稳定本科,去掉专科。因此,学校要致力于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增设更多的博士点,同时要扩大办学空间。

1995年6月3日,国家教委专家组通过对中山大学“211”工程的预审


  世纪之交,历史机遇也降临中山大学。

  一是,由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决定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正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扩大高校规模和加强公路等基础建设是其中两项有效措施。招生规模突然暴增,对高校来讲是始料未及的。教育部也采取了一些变通的措施。一是,在教育大扩张的几年,教育部重点大学本科生数是“零增长”,主要是研究生规模扩张,对中山大学来讲正合此意。二是,推动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兴起,承接了大量的本专科生。其后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现在接近普及化教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

  当然人们一直质疑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看到这是国家行为,是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的。教育大扩张对重点大学提供了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至于对本科层面扩张后的质量问题,要转变精英教育下质量观和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下质量观有所不同。而且国家教育部门推进持续近30年多轮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我也亲历了全过程。通过评审过程,明确教学保障条件、国家标准、基本规范;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大扩招下,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还是有基本保障,当然不同学校差异性还是很大。

  在争取扩大办学空间上,学校作出许多努力,最后在珠海获得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历史机遇。珠海市领导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把他们原来筹办珠海大学的5000亩地和地面建筑全部无偿给我们,而且提出不需要降分录取珠海市考生,只希望中山大学办成国内最好的大学。珠海市的盛举也带动国内许多地方纷纷拿出土地解决高校的办学空间问题。

1999年9月11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

如今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李子兴摄


  当然新校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教育部高校原来不允许作赤字预算,当时也实事求是批准透支贷款,用未来的钱办好当前的事。

  一些社会舆论对高校扩招后巨额贷款指责颇多。作为当事者,我认为这些贷款实际上是国家教育扩张后应当付出的代价,而且是精打细算效益很高的。另一方面,当时由于企业不景气,银行不敢随意投资,而投资给学校是保险的。当时,珠海校区建设多家银行找上门,给最优惠的条件,包括最低的利息给学校,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世纪之交的第二个历史机遇是国家新一轮院系调整,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使新中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这是国家鉴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推动的,也是老中大人梦寐以求的。新中大文理医相得益彰,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从全国来看,新一轮院系调整是由政府推动也是符合现代大学发展需求的,其间也出现一些工作粗糙不和谐的情况,但总体是好的,至少对新中山大学来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升了学校的水平和层次。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 朱嘉豪摄


  世纪之交的第三个重大机遇是中山大学进入“985工程”,学校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为“建设世界著名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列为“985工程”建设高校意味着学校建设经费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其中一期国家投入3个亿,广东省配套9个亿,共12个亿。其后,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明确发展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要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力争在学科水平、科研能力及人才培养方面跻身国内高校前十名,国际上有较大的显示度。

  国家对教育的拨款也逐步大幅增长,特别是中央下决心把教育经费提升到GDP的4%,极大地提升了各级教育的经费,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由于研究生人头经费的大幅提高而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在2023年财政预算中,东南大学119.63亿,中山大学193.05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加大了对学校的支持,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深圳校区都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建成最美丽的校园和教学、科研环境。

  有了空间、经费,学校广揽人才,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都能落到实处。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 黄润轩摄


  大学的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里,我国本科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一,“教学形态”从强调专业系统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形态向实现学科交叉、跨界培养的教学形态转变;其二,“教学体系”从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专业教育模式,向整体设计未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转变。构建多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着眼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创新潜质,构建体现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伍钧浩摄














李延保(1942-),数学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书记,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巡视工作特聘顾问及省部共建大学咨询顾问等职。1998年11月由教育部党组调入中山大学任党委书记,2006年1月卸任。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故事


▼【校友书】中大校友陈平原:我那 “山高水长” 的母校

▼百年中大,百年数学

▼ 一笔一画一镜头,描绘出我心中的世纪中大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党委宣传部

编辑:刘俊鹏

一读:余婷

初审:刘俊鹏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